1 材料与方法
1.1 调查船及调查区域
1.2 方法
1.2.1 水母的频差处理
1.2.2 声学数据后处理
1.2.3 水母的通量计算
2 结果与分析
2.1 水母的网具采样
2.2 潮流
2.3 目标强度频数分布
2.4 回波信号的频差处理
2.5 水母平均密度
2.6 水母平均通量
2.7 远近岸水母分布
3 讨论
3.1 水母的通量测量
3.2 水母的资源密度
3.3 水母目标强度与伞径规格的对应
3.4 沙蛰与海月水母的回波信号分离
4 结论
文章摘要:大量水母涌入核电站取水口会对核电冷源取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,为把握夏季红沿河核电站附近海域水母的密度和基本运动规律,分别于2017年7、8、9月在红沿河核电站附近海域使用同时搭载科学探鱼仪(120、200 kHz)和多普勒流速剖面仪(ADCP)的调查船,沿垂直等深线方向进行25 h、10 n mile长垂直断面往复走航水母资源声学调查和潮流观测,并在次日昼间使用多锚张网进行水母样本采集;利用频差处理技术分离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、沙蛰Nemopilema nomurai及浮游动物的叠加声学散射信号,使用回波积分法推定沙蛰和海月水母密度,并结合潮流数据计算水母通过调查断面的通量。结果表明:2017年7、8、9月份潮流流速最大值分别为0.80、0.70、0.65 m/s,流速随涨潮和落潮周期逐渐增大和减小;海月水母的平均密度高于沙蛰,二者7月分别为9.79、2.30 ind./m2,8月分别为11.05、1.51 ind./m2,9月分别为0.82、0.32 ind./m2;海月水母在7、8、9月份涨潮时平均通量分别为5.85、3.53、0.40 ind./(s·m2),落潮时平均通量分别为-2.84、-6.07、-0.36 ind./(s·m2),沙蜇在7、8、9月份涨潮时平均通量分别为1.45、0.44、0.17 ind./(s·m2),落潮时平均通量分别为-0.86、-0.76、-0.13 ind./(s·m2)。研究表明:水母通量与涨落潮流速变化具有相关性,能够较好地反映水母的移动趋势,并可作为核电站冷源生物监测预警的重要指标;水母在取水口外侧海域具有随机分布的特性,适合声学浮标监测。
文章关键词:
论文DOI:10.16535/j.cnki.dlhyxb.2020-087
论文分类号:S932
文章来源:《声学技术》 网址: http://www.sxjsbjb.cn/qikandaodu/2022/0330/735.html